Brandcenter
品牌中心
LONGSUN MAGAZINE
首页>品牌中心>隆生刊物
没房就是底层?◎酸辣粉

当年鸡汤,如今没房

2015年,深圳房价大涨。当时的小毛,毕业来到深圳工作已经有几年了,工资也不算低,家里人都催他买房。

可那时候他对房产根本没有概念,还听信了当时很流行的鸡汤:你做PPT攒钱买房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小毛就愉快地决定:活在当下。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小毛钱赚了不少,但也都花出去了。世界挺大的,小毛也看了,他觉得自己永远不会被捶。

后来,小毛成长了,故事转向了。

他一直在犯年轻人不懂得经济运行基本规则的错误,每次深圳房价一涨,他就觉得这肯定是房价最高点了,说不定以后会跌呢。

可深圳一直是人口净流入城市,无论自住还是投资,购房需求一直都越来越大。

一来二去,小毛不年轻了,结了婚,也有了孩子。他发现,自己工作那么多年,竟然什么都没存下来,可当初勒紧裤腰带买了房的人,现在已经什么都有了,有的朋友还有了第二套房和第二个孩子。

2015年家里人催着自己买的房子,价格如今已经翻了2倍多,每次看见都像是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他会时不时听到一些政策的声音,主要的旋律是让购房回归理性。他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朋友都说,房价不会跌,因为2019年深圳人口的净流入量,还是到达了41.22万,排到了全国第二。价格不会违背基本供求关系。

小毛很迷茫,他觉得日子很苦,回想起自己三十多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从来没犯过大错,除了买房这事。

幸运的是孩子在深圳读书,只要证件齐全,哪怕是凭借租房合同去办理学校入读也是可以的。上学这个后路,小毛没给断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可未来还买得起房吗?小毛觉得越来越没戏了,他觉得自己开始被捶了。自己的财富积累能力,再怎么比,也比不过当时已经买了房,享受房地产增值红利的朋友们。

一般来说,世界发达国家的房价和家庭年收入比为6倍,最高不超过10倍。可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38.36倍,位列全球大城市第一。

从更大的范围看,2019年,中国香港(49.42)、中国大陆(29.09)、中国台湾(28.91)在国际上占据了房价收入比前三的位置。换言之,一个什么背景都没有,没有6个钱包帮忙买房的中国人,不吃不喝买一套房要花30年。

新青年们,都挺明白

2017年,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

而这些人里,大部分人是8090后青年。根据2017年的报告显示:一共有7200万人属于这个阶层。

从学历来看吧,新阶层青年的文化水平可都不低。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占到了81.3%,研究生以上占到了13.5%,仅5%的人不到高中学历。

这些新社会青年不光学历挺高,收入也不低。41%以上的新阶层青年收入在5001-10000元之间,其中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近20%

可调查关于这些人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却都奇低:60%的新阶层青年觉得,自己的经济地位处在社会的中下层,甚至有10%的人觉得自己经济地位在最底层。多少新阶层青年认为自己的经济地位处于社会上层呢?零。

为什么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对自我的判断这么低呢?主要矛盾来自社会福利:收入跑不赢通胀、房价上涨,甚至有时候连工作本身都说没就没,自然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评价就不高了。

许多年轻人的父母都在劝:回老家去考个公务员,拿个铁饭碗,买套便宜的房子多好,压力也不大,生活也能平衡。可年轻人们,往往选择死磕。

对于这些有理想的人们,回老家很可能成为面子上非常过不去的一个选择,接受父母或者命运安排,对于个人自尊心是个严重打击。而且在大城市契约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下,再回到小城市的人情社会,往往难以适应。

可是吧,自己在大中城市买房又是件很困难的事,工资收入水平往往很难支撑独立购房这个需求。

很多人最后走上了非常扭曲的一条道路:老大不小,仍然漂流。而且随着年龄慢慢变老,往往还会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

最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公布,其中有句话是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8小时工作制,虽然在实际中早都不存在了,现在看来在制度上也都保不住了。社会福利不够兜底、工作时长超长待机、幸福人生没有踪影。翻身靠什么?保命靠什么?还是房子。

买房就是社保

不少国外研究者一直觉得中国人爱买房子这事属于文化行为,比如结婚的时候买房是标配啊,买房是祖业根基啊,农业社会对于地产迷信的遗存啊。

可实际上买房是个非常务实的经济行为,中国人买房子不光是为了住,还是为了当社会保险用。

根据计算,如果想在退休之后,维持住退休前的生活水平,62岁的时候需要至少9倍于当时年收入的存款。

这意味着向个人账户缴纳8%的基本养老金是不够用的,大家需要在25-62岁之间,把每年税前收入的19%拿出来用于养老储蓄。

把养老钱一刨走还敢花钱么?并不敢呐。

怎么办呢?买房等升值,买更多的房去出租,要比交社保靠谱多了。

学术界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把它成为住房福利体制,发现住房成为了独立于劳动市场的家庭财富积累方式。原因就是上边说的,劳动收入不增加,地产价格也会快速增长。靠社保不如靠买房。

有病有灾了最后怎么办?不行卖房嘛。

但是这个问题麻烦在于,人口发生迁移后的房屋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就比如开篇的小毛吧,他作为一个外来深圳的移民,收入不低,但是和土生土长的深圳人相比,买房子的能力要差远了,其他大中城市也是一样的。

对于个人来说是这样的,那对国家整体是什么样的呢?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基建非常快速地带动了房产价格的上涨,当初在城市里的人由于地产升值,马上就改变了个人命运,家底殷实起来,成了先富起来那一部分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贫富差距,也就来了。

人口迁移,加上户口问题,在经济上就构成了新的四个社会分层:1、土生土长,城里户口有房;2、有户口无房的城市移民或者落魄原住民;3、没户口也没房的城市移民;4、农业户口,家里有房。

这四个分层的财富积累能力是完全不同的,贫富差距也就这么被越拉越大了。

没房有户口的年轻人,你猜排在哪里?

一座房子,四个阶级

有研究还对这四个阶级的购房能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是这样的:土生土长的城市居民,在房产权上最具优势,财富积累也最快。农业户口原居民居于其次。这两个社会分层都能指着房产和当地熟悉的资源奔小康。

可是移民只要没房子,就很惨,不管有没有户口。这个移民里包含的可是两类移民: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和进入大城市工作的白领。

如果有别的地方的城市户口,当然会好一点,但是这两类移民在取得住房产权上都处于明显劣势,而这个劣势还会进一步导致收入、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更大的差距。

农业户口的原住民的居住面积,要大于城市原居民,这倒是农村超越城市了。但没户口没房的移民,要比城市原住民的居住面积小10.09平方米,有户口没房的移民,也要小5.89平方米。

所以如果非要说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如果没户口又没房,光是碍于情面在一个城市逆数据飘荡,不如还乡。

至于像小毛这种在年轻时做了错误财政决定的,可能会与买了房子的年轻人在资产竞赛中永远处于劣势,这个劣势还会因为房屋增值越拉越大。这时候就会发现房地产中介曾经对自己说的买房要趁早,竟然真的没错。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有了房就稳定了,中国各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千差万别。疫情刚过去的5月份,在深圳、杭州、北京,就出现了天价房秒光万人摇号的场景,可在三四线城市,碧桂园、恒大等房地产开发商,都开始撤退,不再放入新的资本。

中国房地产泡沫过大一直在被批评,但目前看来资源枯竭城市和人口净流出城市的泡沫已经开始逐步消散了,只有大中城市的房价还在攀升。

未来主要问题,是这种供求关系的错配可能会更严重下去:因为一个地方越穷人口流出越严重,年轻人则会往人多经济好的城市迁移,结果造成土地供给紧张,房价水涨船高。最后结果呢?只能是后来的买不起,先来的躺着富。

所以在人口涌动的时候,看准出口很重要,想去安居大城市,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家庭财富能否支撑自己扎根。如果想只守在老家不动,你也需要看看人口是不是在流出。

不过谈论这个话题时,大多数人终究是可悲的,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有限热情,最后都消耗在了挣扎着生存上。后来的迁移者们,只能不分年龄全速奔跑在生活路上,以对抗利息、通胀和房价增长。

这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不知已跃出水面多少次看这可悲的人间。

(酸辣粉,地产自媒体运营者)


2009-2023 隆生企业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2500号